您现在的位置:立即博会员 > 新闻 > 公司动态 >
学术与体育不可兼得?美国校际体育比赛
从1852年的那场哈佛耶鲁赛艇比赛,到1905年美国大学校立即博体育中国长联合起来,改革美式橄榄球比赛规则,已经过去了近一个半世纪。 然而即便如此,引领哈佛大学改革的查尔斯·艾略特校长仍旧表达了忧虑,他认为:狂热的大学橄榄球联赛会走向商业化,而资本和金钱的力量则根本不受大学的控制,这必然会给大学带来混乱和麻烦。 到了20世纪初,美国的校际联赛已然成为风靡全国的活动,更多的大学选择了接受并拥抱这一事实,尤其是一些美国高校中的后起之秀,更是借助体育比赛大放异彩。 自从南北战争结束以来,路易斯安那州就一直饱受贫困之苦,全州的道路总长为全国倒数第一,文盲率则在排名全国第二。 1928年,绰号“鱼王”的朗格(Huey Pierce Long, Jr.)当选州长,他决心彻底改变这一切,并且把重点放在了州立大学建设上。 他认为,一流的大学不仅能为州内的年轻人提供阶级跃迁的机会,也能成为带动州经济发展的引擎。 然而,此时的路易斯安那大学(简称LSU)却是一所规模不大、学术平平的乡间学校,要让它担当起为本州培训专职人才的重任谈何容易。 雪上加霜的是,朗格上任后,便赶上了美国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几乎所有州都在削减教育经费。 不过,朗格还是咬着牙继续为学校拨款,甚至在30年代的最初三年里还不断增加拨款。 而为了让穷困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得起大学,他降低了LSU的学费,提高了助学金,结果在大萧条的这些年中,LSU的学生人数从1800人增加到了4300人。 而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一步登天,朗格看中了方兴未艾的橄榄球比赛,如果搞好了不仅能给大学带来巨大收益,也能给路易斯安那州带来荣耀。 因此,朗格不仅支持LSU建立橄榄球队,而且还向外宣布:“LSU只能赢不能输,因为我不能和输家站在一起! 为了兑现这一承诺,作为州长的朗格竟然会在大学的球队建设上事必躬亲。他亲自校队挑选教练,而且还在学校增加了体育部主任的职位。 他除了亲临训练现场进行督导,进入更衣室为即将上场的球员打气外,还将学校的乐队扩大至250人,并从新奥尔良请来知名指挥,从而将比赛中场的乐队表演变成一场为球队、观众加油的盛大表演。 由于朗格过于热心,甚至让一位球队教练不胜其烦,他为此要求在其聘用合同中规定,州长不得进入球员更衣室。 起初,朗格还恪守这条规定,但在一场关键比赛中,LSU输了上半场,朗格便不顾禁令,直接冲进更衣室为球员出主意并加油。 不过,尽管朗格为LSU和其校队的发展殚精竭虑,但却并不随便干预大学的学术事务,而是把大学改革大权全部交给了校长史密斯(James Smith)。 在两人的合作下,LSU的教师队伍在几年间翻了一倍,各个学科都繁荣地发展起来。至1935年朗格不幸遇刺身亡时,LSU除了有一支全美顶尖的橄榄球队外,其学术水准也足以跻身美国南方一流州立大学之列。 虽然校际体育比赛给LSU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但这种成功也并非那么容易复制的,仅从校际体育与大学崛起之关系来看的话,芝加哥大学几乎就是LSU的反面。 芝加哥大学建于1890年,但只用了30年的时间便成功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这不仅因为洛克菲勒家族对大学的巨额投入,也与第一任校长哈珀(William Harper)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 哈珀同样抓住了橄榄球比赛的机遇,他为学校修建了大型体育场,在宣传橄榄球比赛的同时为大学打广告。 他还出重金请来了橄榄球巨星斯塔格(Amos Stagg),担任体育部主任兼校队教练,并打造了一支传奇的橄榄球校队。 从1892年到1932年,芝加哥大学的这支队伍共夺得两次全国冠军,五次“十大联盟”锦标赛冠军,为新生的芝加哥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其社会效应远超当时的任何一位学术明星。 然而,这种由体育带来的声誉很快便开始产生反效果了。在1929年卡内基基金会的报告后,著名的高教改革家弗莱克斯纳(Flexner)也开始批评美国大学重体育、轻学术的趋势,甚至把矛头直接对准了芝加哥大学。 而在这时的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刚刚上任,这位野心勃勃、志在改革美国高教的年轻校长,不仅没有被弗莱克斯纳的言论激怒,反而将其视为做出改变的一个契机。哈钦斯在《新学院计划》中写道: “学校不是一个体育联盟和社交俱乐部……它是一个学者的联盟,一个培育健全心智和能力的发展场所。” 而在其他场合,哈钦斯也明确说道:“假如一个年轻人对身体的关注超过对心灵的关注,那么他就不该上大学”。他认为橄榄球队芝加哥大学这样的想要以学术为本的大学毫无好处,而是对那些学术较弱的学校更有益处。 然而,哈钦斯话虽如此,但实际动作却很缓慢。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毕竟继承了一个以橄榄球名扬天下的传统,任何不慎举动都会得罪不少人。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哈钦斯自己其实就是橄榄球迷,据说他经常亲临球场为校队助威,并参加赛后的庆功宴。 随着斯塔格岁数越来越大,球队也开始不断地输球,哈钦斯不得已更换了教练,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挽回颓势。 1939年,芝加哥连尝败绩,先是输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文理学院,随后又大比分惨败哈佛,之后又在“十大联盟”比赛中连败三场,最后一场甚至以0:85输给了密歇根大学。 哈钦斯不得已之下,鼓动大学董事会投票表决球队的命运,结果是在他上任校长十年后,芝加哥大学终于全面退出了美式橄榄球的校际比赛。 虽然,哈钦斯的决定有些不情不愿,但他的决策无疑对校际体育比赛以及芝加哥大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果当时哈钦斯仅仅为保住芝加哥作为橄榄球重镇的颜面的话,摆在他眼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破格录取更有实力的学生球员加入大学。 但如果他这么做了,就必须要付出降低录取标准的代价,而这必然会导致学校学术水准的下降,而这实际上正是美国大学校际体育丑闻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球队跌入谷底之际,哈钦斯做出了勇敢的决定,他宣布芝加哥大学退出比赛的同时,也是在公开承认,学术重镇与体育强队犹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对于他来说,体育与学术孰轻孰重,答案已是显而易见的了。 后来的故事证明了哈钦斯的明智。他将许多大学校长用来改革体育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改善大学学术环境上,包括建立了一套著名的芝加哥通识教育课程,不仅成为了芝加哥大学的金字招牌,也掀起了一场影响广泛的社会文化运动。 相比于芝加哥大学,东部的其他著名私立大学,如哈佛、耶鲁等老牌“文体”强校,则继续走他们的老路:学问照做,球照常打。 1954年,“常青藤联盟”正式成立,八所精英大学发表联合声明,并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保证大学在选拔球员的同时坚持学术和录取标准。 然而,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这些不愿降低录取标准的传统名校,很快便发现他们无法招到智体双全的学生球员。毕竟时代已经变了,校际体育的过度商业化和职业化,已经不可能再让学生球员均衡发展了。 结果是,藤校的球队虽然实力不济,却凭着传统的声望“死皮赖脸”地占据着甲级联赛的资格,这自然引起了其他学校的不满。 终于,在1981年的全国大学体育协会上,代表们以投票的方式将八所常青藤以及其他29所大学,从甲级联盟中驱逐出去,并给了他们一个次等的联盟地位:甲级乙等。 这一事件实质上标志着由哈佛和耶鲁发起,并主导了130多年的美国大学校际体育比赛的终结,而一个更加商业化、非学术化的校际体育新模式早已启动,并有了新的游戏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