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立即博会员 > 新闻 > 行业资讯 >
西班牙足球的巅峰与陨落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西班牙小组赛3-3平葡萄牙,1-0小胜伊朗,2-2平摩洛哥,淘汰赛第一轮遭遇顽强的东道主俄罗斯,双方打成1-1平,在点球大战中西班牙被淘汰出局。 对阵俄罗斯的比赛中,西班牙破纪录的完成了1115次传球,传球成功率达到90%,全场23脚射门,9次命中门框范围,却只收获一个进球,而且是来自定位球,俄罗斯球员的乌龙。 此役过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吐槽西班牙的“催眠足球”,“传控足球已死”的论调此起彼伏。 2004年葡萄牙欧洲杯,西班牙与东道组葡萄牙、希腊、俄罗斯一起被分在了A组。当然,我们都知道,那一年希腊最终在决赛1-0击败葡萄牙夺冠,上演了“希腊神话”。而西班牙,小组赛1胜1平1负,惨遭出局。 那一年西班牙阵中的绝对核心是队长劳尔。卡西利亚斯,普约尔,阿隆索,哈维,托雷斯等都还非常年轻。 但是这一年,是西班牙足球的转折点。在欧洲杯失利之后,65岁的老帅阿拉贡内斯——西班牙tiki-taka之父,开始接手西班牙国家队。 此前的西班牙,虽然也是一支技术流球队,但打法比较传统,主打阵型是4-4-2,主要依赖两翼突破,打快速反击。老帅阿公的到来,给西班牙注入了tiki-taka传控足球的理念,开始尝试以短传、直塞为主要进攻手段的4-3-3阵型。 老帅亦挑选了一批年轻球员进入国家队,其中,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前锋,他就是:大卫-比利亚。但那个时候,西班牙的主力前锋仍然是劳尔。同时,还有大放异彩的金童托雷斯,让西班牙锋线如获至宝。 世界杯预选赛期间,西班牙新老搭档,不断轮换、变阵,适应新的战术体系,但是磨合不够、效果不佳,仅仅是5胜5平,排名小组第二,最终在附加赛战胜斯洛伐克才得以晋级。 2006年世界杯,老帅大胆的带了几名年轻球员去往德国,这里面就包括了在欧冠表现突出的阿森纳小将:法布雷加斯和雷耶斯。那时候的西班牙并不被人看好,夺冠热门是:巴西、法国、意大利、阿根廷等。 后卫:洛佩斯(马德里竞技)、佩尼亚(马德里竞技)、普约尔(巴塞罗那)、华尼托(贝蒂斯)、拉莫斯(皇马)、萨尔加多(皇马)、马切纳(瓦伦西亚) 前卫:法布雷加斯(阿森纳)、雷耶斯(阿森纳)、伊涅斯塔(巴塞罗那)、哈维(巴塞罗那)、华金(贝蒂斯)、阿隆索(利物浦)、塞纳(比利亚雷亚尔)、阿尔贝尔达(瓦伦西亚)、加西亚(利物浦) 前锋:托雷斯(马德里竞技)、莫伦特斯(利物浦)、劳尔(皇马)、比利亚(瓦伦西亚) 小组赛,西班牙与乌克兰、突尼斯、沙特同分在H组。首场比赛,西班牙4-0血洗核弹头舍甫琴科领衔的乌克兰,阿隆索、比利亚、托雷斯进球。次轮,西班牙70分钟后连入3球,轻取突尼斯。劳尔1球、托雷斯2球。末轮,1-0小胜沙特。三战全胜晋级。 但是淘汰赛即遭遇强大的法国,齐达内停赛结束复出。西班牙摆出4-3-3攻击阵型,法国则是打出经典的双后腰4-2-3-1阵型。一开始西班牙的进攻屡屡能够制造威胁,凭借一个点球1-0领先法国。但是后来,在齐达内的带领下,老练的法国队将中场优势逐渐体现出来,依靠中路的拦截再组织,以及边路突破,压住了西班牙。法国先是扳平比分,终场前再连入两球反超,淘汰了西班牙。 这场比赛,西班牙控球率达到61%,传球成功率83%,但缺乏精准有效的传球,仅有7次射门2次射正。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前场被法国的双后腰切断,齐达内的大师级组织能力,以及两翼快马的不断突破前插,给西班牙的防守带来巨大压力。阿隆索、哈维、法布雷加斯等中场球员频繁的平行倒脚,球却无法输送到前锋脚下,边路又缺乏速度型球员。老帅在下半场接连换上华金和加西亚,试图给边路提速。在哈维被换下之后,西班牙中场完全瘫痪了,无法形成有效的进攻组织。 在这场失利之后,老帅意识到了目前这支西班牙需要更强大的中场控制,需要更多的中前场衔接,由锋线球员来回的与中场球员进行短传配合来创造机会。好在西班牙足协看到了老帅带来的积极变化,选择继续相信阿拉贡内斯。 这个变化让老帅在西班牙国内遭受媒体和资深足球人士的口诛笔伐。至于拿下劳尔的原因,除了其状态下滑,主要有两个: 劳尔在队中的时候,中路被牢牢占据。劳尔虽然射术精湛把握机会能力强,但是速度以及盘带能力稍弱,更多的依靠灵活跑位和抢点射门。在老帅的战术体系中,比利亚和托雷斯更为合适。比利亚的回撤拿球、来回前插跑位、短传接应以及精湛的射术,让他成为了tiki-taka足球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何评价大卫比利亚的国家队生涯?而托雷斯优秀的速度、力量、爆发力,既能作为进攻支点,又能拿球冲击,是西班牙打攻坚战时最犀利的武器。 同时为了更好的控制更衣室,完成新老接替,不得不撤下队中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元老球员,并以“巴萨帮”为核心来打造新的西班牙中轴线。 这两个主要原因,使他不得不舍弃劳尔,以及其他在传统的西班牙战术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旗帜性人物。 这兩刀改革,切中要害,真正奠基了西班牙的足球王朝。那时的西班牙由比利亚和托雷斯搭档锋线,中场由哈维和伊涅斯塔作为组织中枢, 塞纳担当纯防守后腰,后防由普约尔和马切纳坐镇。 效果立竿见影。2007年,西班牙全年不败,在预选赛中小组第一出线人大名单: 门将:1-卡西利亚斯(皇家马德里),23-雷纳(利物浦),13-帕洛普(塞维利亚) 后卫:15-拉莫斯(皇家马德里),5-普约尔(巴塞罗那),20-华尼托(贝蒂斯),18-阿韦罗亚(利物浦),3-纳瓦罗(马洛卡),2-阿尔比奥尔(瓦伦西亚),4-马切纳(瓦伦西亚),11-卡普德维拉(比利亚雷亚尔) 中场:10-法布雷加斯(阿森纳),6-伊涅斯塔(巴塞罗那),8-哈维(巴塞罗那),21-席尔瓦(瓦伦西亚),12-卡索拉(比利亚雷亚尔),22-德拉雷德(赫塔菲),14-阿隆索(利物浦),19-塞纳(比利亚雷亚尔) 前锋:7-比利亚(瓦伦西亚),16-塞尔吉奥·加西亚(萨拉戈萨),9-托雷斯(利物浦),17-古伊萨(马洛卡) 在2008年瑞士奥地利欧洲杯中,西班牙与俄罗斯、瑞典、希腊同分在D组。 首场面对俄罗斯,西班牙的精准直塞刀刀见血,配合行云流水。最终比利亚帽子戏法,西班牙4-1大胜取得开门红。 第二场2-1拿下瑞典,西班牙的整体配合相当稳健,托雷斯首开纪录,比利亚冷静绝杀。 小组赛三战全胜,西班牙的中场控制力初现端倪。打4-4-2的时候,中场球员通过短传配合然后直塞找比利亚,后者灵活跑动拿球杀入禁区形成射门。打4-5-1的时候,西班牙整体阵型前压,整个中场不断的小范围传递,将球传入禁区找到进攻支点。 1/4决赛对阵意大利,西班牙仍然摆出4-4-2阵型,但是面对意大利的铜墙铁壁,全场仅仅是控球占优,真正有威胁的进攻不多。 半决赛西班牙再次面对俄罗斯。对手刚刚绝杀了荷兰,状态火热,可是踢得太过激进,中后场空当很大,被西班牙抓住机会,三个进球都是来自中场球员的妙传,找到中路插上的队友,轻松破门,最终3-0完胜。 决赛对阵德国,比利亚受伤,老帅吸取了对意大利时的教训,改打4-5-1以加强中场控制(也可以说是4-1-4-1阵型),留托雷斯一人在前面攻城拔寨。 这场球,托雷斯状态火热,西班牙通过中场控球,然后不断的以直塞、斜传、挑传、45度传中找托雷斯,全场压制德国,创造了很多有威胁的机会。托雷斯先是头球砸中立柱,然后第33分钟,哈维直塞,托雷斯强行超车拉姆,挑射骗过门将。最终1-0小胜夺冠。 2008年普约尔30岁,是巴萨的队长以及精神领袖,绝对的后防核心。28岁的哈维和24岁的伊涅斯塔也进入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期,他们一起开启了巴塞罗那的梦三王朝。 除此之外,另一个后腰阿隆索,加强了中场防守硬度以及长传远射能力,中后卫上加入了皮克,提升了防守高空球的能力。 自此,西班牙建立起了寻求“绝对控球”的tiki-taka足球体系,王朝自此诞生。 2010年世界杯预选赛,西班牙10战10胜,打进28球仅失5球,以绝对优势杀入世界杯决赛圈。 后卫:阿尔比奥尔(皇马),阿贝罗阿(皇马),卡普德维拉(比利亚雷亚尔),马切纳(瓦伦西亚),皮克(巴萨),普约尔(巴萨),拉莫斯(皇马) 中场:阿隆索(皇马),布斯克茨(巴萨),法布雷加斯(阿森纳),伊涅斯塔(巴萨),哈维-马丁内斯(毕尔巴鄂竞技),席尔瓦(瓦伦西亚),哈维(巴萨) 前锋:纳瓦斯(塞维利亚),马塔(瓦伦西亚),佩德罗(巴萨),略伦特(毕尔巴鄂竞技),托雷斯(利物浦),比利亚(瓦伦西亚,2010年夏季转会巴萨) 首场比赛对阵防守强劲的瑞士,西班牙排出4-5-1阵型,托雷斯由于大伤初愈没有首发。西班牙首战状态不佳, 这是第一次,全世界球迷一起见证了西班牙的“催眠足球”。由于没有了托雷斯这个进攻支点,面对瑞士的铁桶阵,西班牙更多的是中场球员间不停的平行倒脚,以寻求前插机会。 全场控球率74%,传球成功率89.5%。唯一一次通过直塞拿到单刀的竟然是皮克,此外有威胁的进攻就是阿隆索禁区外围的一脚远射击中门框。而瑞士通过反击,在门前混战打破了僵局。夺冠大热门首场便爆冷0-1败北,引来无数的嘲讽和质疑。 第二场面对实力较弱的洪都拉斯,西班牙必须取得胜利,博斯克冒险的改打4-3-3,派出了三前锋纳瓦斯、托雷斯、比利亚,最终 最后一场迎战智利,西班牙的纸面阵型是4-3-3,但事实上打的是4-5-1,伊涅斯塔和比利亚作为边锋/边前卫回撤中场拿球,同时比利亚时常游走到中路与托雷斯接应,伊涅斯塔则更多的回到中场组织。中场三角是布斯克茨、阿隆索、哈维。 这场比赛西班牙打入的第二球让人们感受到了传控足球的魅力:伊涅斯塔在前场右路断球,然后立即与托雷斯打出撞墙配合,过掉对方球员后,斜塞左路找到比利亚,后者拿球突入禁区低传中路,伊涅斯塔不停球直接推射远角破门。 小组赛战罢,西班牙逐渐找到状态。但那时候的西班牙并没有像大家所想的一样展现出所谓的“冠军相”。 首场面对葡萄牙, 西班牙人员配置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托雷斯单箭头,比利亚和伊涅斯塔在两翼与中场衔接。开场西班牙便掌控了进攻节奏,托雷斯、比利亚连续获得射门机会,而葡萄牙则是不断通过远射和传中挑战西班牙的防线分钟,西班牙打出精妙配合,伊涅斯塔直塞,哈维精妙的脚后跟一磕,比利亚射门再补射攻破球门。全场比赛西班牙控球率64.5%,传球成功率85.4%,18脚射门,8脚打正,虽然只收获1个进球,但是比赛场面相当精彩。 1/4决赛面对巴拉圭,西班牙首发阵容没有变化。西班牙再次全场绝对控球,不断的短传、直塞、前插寻找机会,直到83分钟,才由比利亚绝杀获胜。 前场三人佩德罗,比利亚,伊涅斯塔全都回到中路拿球,通过跑动和配合再往前突进。 虽然德国队状态大热以4-0,4-1分别血洗了阿根廷和英格兰进入半决赛,但是本场德国踢的非常保守,全场仅有6次射门,2次打正。最终在73分钟,通过哈维角球,普约尔后插上甩头攻门,把西班牙送进了决赛。 决赛对阵荷兰,那场球想必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博斯克延用了对阵德国时的阵容,依旧让托雷斯打替补。 整场比赛双方你来我往,疯狂对攻,但西班牙仍旧占据控球优势,幸亏卡西利亚斯带有一定运气成分的用脚挡出罗本单刀,双方才得以进入加时。直到加时赛 第116分钟,托雷斯左路传中,对方后卫解围不远,法布雷加斯在禁区弧顶拿球后直塞,无人防守的伊涅斯塔突入禁区右肋8码处右脚扫射远角破门。 2010年世界杯,西班牙以4个1-0夺冠,中场由阿隆索-布斯克茨-哈维-伊涅斯塔等人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控制中枢,锋线上比利亚灵活跑位,托雷斯作为进攻支点。他们寻求绝对的球权控制,善于一脚出球,频繁跑动前插,通过小范围的配合杀入对手禁区。虽然进攻节奏很慢,但是在中场形成了恐怖的压迫,并且防守非常稳固,一旦丢球立即前场反抢。或通过犯规遏制对手的快速反击。此时的西班牙足球,真正屹立在了世界足球之巅。 10年世界杯之后,普约尔就退出了国家队,拉莫斯和皮克开始搭档主力中卫,阿尔巴成为了主力边后卫。2010-2011赛季,巴萨引进了比利亚,与梅西、佩德罗形成了MVP组合,而布斯克茨、哈维、伊涅斯塔三人的配合达到巅峰。巴萨的传控足球显现出恐怖的控制力,在国家德比中甚至打出5-0,让皇马毫无反击之力。西班牙也一路高歌猛进,挺进欧洲杯。 2011年夏天,法布雷加斯来到巴萨,瓜迪奥拉开始尝试让小法打伪前锋。随着比利亚的受伤,托雷斯状态起伏不定,博斯克的西班牙也从巴萨吸取了精华,打起了史无前例的4-6-0无锋阵。 第一轮对阵意大利,西班牙便排出了4-6-0无锋阵,中场三后腰是哈维-布斯克茨-阿隆索,三前场是席尔瓦-法布雷加斯-伊涅斯塔。意大利则针对西班牙的传控足球打出3-5-2,在中场布出两道防守屏障,意在阻断西班牙的中前场连接。 1/4决赛遭遇法国,西班牙再次打出4-6-0无锋阵。西班牙队凭借“巴萨核心”掌控中场。前10分钟内场上几乎看不到卡西的身影,西班牙队完全掌控场上主动并在第20分钟首开记录,通过前场发动进攻,伊涅斯塔斜传法国空档,阿尔巴快速跑位接应,左路下底传中,禁区内阿隆索抢点头球顶入网窝1-0。89分钟,西班牙获得点球,最终以2-0淘汰了法国。 2. 半决赛再次面对C罗领衔的葡萄牙,博斯克打回4-5-1,但是拿下了托雷斯,让内格雷多担任前锋。葡萄牙靠着C罗强大的个人能力,屡次创造射门机会挑战卡西。西班牙也由哈维、伊涅斯塔制造了很多威胁,但内格雷多实力状态均欠佳,锋线上的支持不够,西班牙错失多次临门一脚的机会,双方均没有办法攻破对方球门。直到加时赛,葡萄牙整体疲软,西班牙边路突破横敲,获得绝佳机会,伊涅斯塔1v1面对门将再次被扑出。 3. 决赛再次遭遇意大利,博斯克纠正半决赛的错误,弃用内格雷多,首发回到4-6-0无锋阵(托雷斯则替补登场)。而意大利则放弃铁桶阵,摆出4-3-1-2,试图和西班牙打对攻。 但是,随着托雷斯和比利亚等人出现伤病以及状态下滑,西班牙的攻击力大大减弱,进攻手段开始过度的依赖中餐控球。 2012-2013赛季,巴萨功勋主教瓜迪奥拉离任,巴萨迎来后瓜迪奥拉时代。强大的阵容和成熟的进攻体系让巴萨在联赛中仍然以不败前行。但是,巴萨的命门开始逐渐暴露 那时的巴萨,在面对这种密集防守的时候,只能不断的回传倒脚。控球和传球成功率提升了,但是进攻转换效率极低。 后卫:阿兹皮里奎塔(切尔西),阿尔巴(巴塞罗那),皮克(巴塞罗那),塞尔吉奥·拉莫斯(皇家马德里),哈维·马丁内斯(拜仁慕尼黑),阿尔比奥尔(那不勒斯),胡安弗兰(马德里竞技) 中场:布斯克茨(巴塞罗那),哈维(巴塞罗那),伊涅斯塔(巴塞罗那),法布雷加斯(巴塞罗那),阿隆索(皇家马德里),科克(马德里竞技),席尔瓦(曼城),马塔(曼联),卡索拉(阿森纳)、前锋:佩德罗(巴塞罗那),大卫·比利亚(马德里竞技),迭戈·科斯塔(马德里竞技),托雷斯(切尔西) 西班牙阵中有7人年过30,阵容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前锋,由马竞的迭戈-科斯塔出任单箭头,取代了立下赫赫战功的比利亚和托雷斯。 1. 第一场面对10年世界杯的手下败将荷兰,西班牙仅仅在前30分钟掌控节奏,然后后防多次出现致命失误,被荷兰的快速反击连入5球彻底打爆。这场比赛暴露出了西班牙的阵容老化,无论是进攻防守节奏都太慢,进攻手段过于单一等诸多问题。 2. 如果说第一场不在状态,那么第二场面对智利,西班牙再也找不出什么借口了。西班牙的倒脚令人昏昏欲睡,智利人的反击刀刀见血。上半场智利便打入2球,送卫冕冠军提前小组出局。 2014年路易斯-恩里克执掌巴萨,拉基蒂奇和苏亚雷斯相继加盟。拉基蒂奇的到来,顶替了老迈的哈维,与布斯克茨和伊涅斯塔组成了新的中场核心。拉基蒂奇并不是大师型的组织中场,但他作为勤勤恳恳的中场工兵,利用自己积极的跑动,扩大了巴萨中场的覆盖范围,并且带来了一脚远射技能,丰富了进攻手段。而苏亚雷斯的到来,与梅西、内马尔一起组成了新的锋线三叉戟,使得巴萨开始整体提速,摒弃了中后场的缓慢倒脚,改由三前锋来创造进攻机会。 其中最为经典的一个打法是:梅西回撤拿球,然后左脚斜长传找左路插上的内马尔,内马尔盘带杀入禁区再横敲中路,队友包抄射门。 后卫:拉莫斯(皇马)、皮克(巴萨)、阿尔巴(巴萨)、巴尔特拉(巴萨)、阿斯皮利奎塔(切尔西)、圣何塞(毕尔巴鄂竞技)、胡安-弗兰(马竞)、贝莱林(阿森纳) 中场:索里亚诺(比利亚雷亚尔)、布斯克茨(巴萨)、蒂亚戈(拜仁)、伊涅斯塔(巴萨)、席尔瓦(曼城)、佩德罗(切尔西)、法布雷加斯(切尔西)、科克(马竞) 前锋:阿杜里斯(毕尔巴鄂竞技)、(塞尔塔)、莫拉塔(尤文图斯)、巴斯克斯(皇马) 哈维在2015年退出了国家队,这次博斯克没有带上迭戈-科斯塔,但我们看到了德赫亚、蒂亚戈、科克、莫拉塔、巴斯克斯等新鲜血液。 1-0小胜捷克,3-0大胜土耳其,莫拉塔表现抢眼。面对克罗地亚,西班牙打得很吃力,领先之后射失点球,最终被绝杀1-2落败,小组第二出线。 遭遇老对手意大利。没有了哈维的西班牙失去了掌控节奏的能力,而失去了皮尔洛的意大利直接放弃了中场控制,整体重心前压,进攻时直接找前锋佩莱,防守时积极回缩,有效的克制了西班牙的传球。虽然西班牙一轮又一轮的猛攻,可是进攻效率依旧很低,得益于布冯的稳定发挥,意大利2-0复仇淘汰了卫冕冠军西班牙。 虽然老帅博斯克借鉴巴萨,在锋线上寻求变化,提拔了诺利托、巴斯克斯等速度型小个前锋,以及抢点出色的突击型前锋莫拉塔,但是中前场的衔接依旧存在问题,进攻转换效率低,缺乏能够接应中场然后盘带突破的尖刀(像比利亚类型的球员)。而前锋莫拉塔的脚下偏软,风格更适合大开大合的反击,技术欠佳,不如巅峰时的托雷斯能够来回做球冲击对手禁区。在面对对手打反击起高球的时候,中后场回追慢,失误频频。 2016年后,博斯克卸任。在执教西班牙国家队的8年时间里,博斯克总共率队打了114场国际比赛,他取得了87胜10平17负、进254球失79球的成绩,净胜球为175个,胜率则高达76.32%。 后卫:拉莫斯(皇家马德里)、皮克(巴塞罗那)、纳乔(皇家马德里)、阿尔巴(巴塞罗那)、卡瓦哈尔(皇家马德里)、阿兹皮利奎塔(切尔西)、奥德里奥佐拉(皇家社会)、蒙雷亚尔(阿森纳) 中场:大卫-席尔瓦(曼城)、布斯克茨(巴塞罗那)、伊涅斯塔(巴塞罗那)、伊斯科(皇家马德里)、阿森西奥(皇家马德里)、萨乌尔(马德里竞技)、科克(马德里竞技)、蒂亚戈(拜仁慕尼黑) 前锋:迭戈-科斯塔(马德里竞技)、阿斯帕斯(维戈塞尔塔)、卢卡斯-巴斯克斯(皇家马德里)、罗德里戈(瓦伦西亚) 这次西班牙的阵容中,皇马的伊斯科入驻主力中场,迭戈科斯塔担当主力前锋,莫拉塔落选,小将阿森西奥入选,皇马球员占据主导。 1. 第一场对阵葡萄牙,西班牙打出了应有的水平。全场占据优势,控球率67%,759脚传球,成功率92%,13次射门6次打正,其中一次打中横梁。要不是C罗的超神Carry和“猪队友”的两次失误,西班牙本可以拿下这场比赛。这场比赛对于西班牙来说有兩个亮点:1. 开始尝试长传找科斯塔,第一个进球便来自于此;2. 定位球,通过布斯克茨等人争顶回做,由前锋抢点射门。西班牙具备这种定位球体系,毕竟有皮克、拉莫斯、布斯克茨、科斯塔等人争点。第二个进球来自于此。 2. 第二轮面对死守的伊朗,西班牙开始打起“催眠足球”。全场78%的控球率,776脚传球,成功率90%,18次射门5次打正,屡次错失射门良机,由科斯塔磕磕绊绊打入一球。而在防守定位球频频失误,差点被伊朗攻破球门。 第80分钟,摩洛哥角球开出,中路头球破门,一对一防守的是拉莫斯,由于盯人不紧、起跳稍晚被对方球员压制。 西班牙的小组赛三场比赛,反应出了三大问题:1. 防守堪忧,特别是定位球防守,多次出现失误。主要是两个边后卫前插太深,而皮克和拉莫斯的组合不再稳健。2. 面对密集防守,没有太多进攻手段,只能打“催眠足球”。3. 三场比赛打了三套阵容,临场调度存在很大问题,临阵换帅,确实有一定的影响。 1. 临阵换帅,耶罗显然对这支西班牙不够熟悉,四场比赛四套首发,临场调整也显得不够老练,西班牙足协需要承担一定责任。 2. 皮克和拉莫斯老矣,转身回追速度慢,防守频频失误,难以支撑和保障西班牙整体压上的进攻体系。 3. 巅峰时的西班牙非常依赖伊涅斯塔和席尔瓦在中场的串联,伊涅斯塔虽然偶有灵光乍现,但是毕竟老了,席尔瓦的状态也大大下滑。 4. 中场开始倚重伊斯科,但伊斯科太过粘球,出球很慢,进攻时和其他球员节奏不在一起。 5. 西班牙中场缺乏像阿隆索一样的硬朗后腰,科克、蒂亚戈等人防守稍弱,球风偏软,在打硬仗的时候,中路的拦截能力和转移调度能力不够。 6. 科斯塔虽然打进三球,但是明显跟西班牙的传控足球不在一个体系,三个进球没有一个是与西班牙的中场通过配合打进的。 在西班牙被淘汰之后,伊涅斯塔随即宣布退出国家队,呜呼哀哉,一代大师就此谢幕! 从阿拉贡内斯到博斯克再到洛佩特吉,从普约尔到哈维、卡西、比利亚、托雷斯以及伊涅斯塔等人的离开,西班牙足球的黄金一代落幕,这十年从巅峰到陨落。 西班牙足球从来不缺乏青年才俊,但现在亟需一位革命家,像当年的阿拉贡内斯一样,找到症结,对症下药。西班牙足球需要进行大范围的人员更迭,需要提速,需要增加进攻手段。 |